第23节(1 / 2)

 科学、各种各样的理念、宗教,以致于就是在议论政治。【】”多重性,多主题,</p>

已成为红楼梦的一大特征。</p>

红楼梦的结构,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p>

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格的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着生活全景的创</p>

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借“石头”之口,</p>

谈到他的创作原则:“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若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p>

奇别致,不过只取事体情理罢了。”曹雪芹的创作原则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p>

现实主义的新境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以以假寓真</p>

为结构。全书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p>

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p>

“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p>

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p>

红楼梦的森罗万象,也表现在它的人物塑造上,这是红楼梦的</p>

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素质。它代表了红楼梦的最高艺术成就。在红楼梦</p>

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这众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p>

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p>

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p>

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多少读者研究者都试图</p>

对这一人物进行总体把握或特征把握并作出合理解释,然而又几乎都有着与</p>

脂砚斋同样的困惑:“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情性,件件令人</p>

可笑”。无论从哪一角度哪一层面上进行剖析,都难以把握。他是“囫囵不</p>

解之人,是囫囵不解中实可解,可解中又说不出理数之人。”是难以用正邪</p>

新旧美丑等等字眼妄加论断之人,是一个用社会学的方式始终拆不清的人。</p>

曹雪芹似也有鉴于此,才在宝玉未出场前,借贾雨村之口,做了一个思辨性</p>

的概括看第二回,捏合贾雨村的概括,那就是:贾宝玉是一个“时代的</p>

怪胎”。</p>

大家都知道,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的贾宝玉极具闺阁风貌,表里都透露</p>

着脂粉气,整日里不习文也不习武,“周旋在姐妹中表及侍儿之间”,还有</p>

“俊友”情节。贾政说他是个“酒色之徒”;王夫人说他是“孽根祸胎,混</p>

世魔王”;贾敏所知道的宝玉“顽劣异常,内帏厮混”,花袭人眼中的他是</p>

“放荡驰纵,最不喜务业”;薛宝钗评他是“富贵闲人”;在丫环婆子们眼</p>

里,他是个疯疯傻傻常犯呆气的“无事忙”。警幻仙子和贾雨村对他的评价</p>

稍稍脱俗,前者说他是“闺阁良友”,后者说他是“情痴情种”、“逸士高</p>

人”。但终归还是带有个人的兴趣点和局限性。红楼梦里的人对贾宝玉</p>

所做的盲人摸象般的评价,也反映了读红楼梦的人对贾宝玉的局限性理</p>

解。当然,也有高明的读者读出了贾宝玉身边的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对贾宝</p>

玉作出了新的判断:贾宝玉是反封建的叛逆者;贾宝玉是追求自由、平等的</p>

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的痴情表现的是对恋人、友人、亲人及对万事</p>

万物的博爱;鲁迅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一人</p>

而已”,表明贾宝玉是唯一清醒之人;有人说贾宝玉是接受文化方面的博古</p>

通今的大杂家;也有人说,宝玉最后的遁世,表现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己</p>

赖以生存的最珍爱的东西被彻底摧毁,理想彻底幻灭所带来的剧痛过后的最</p>

终平静。最有趣的还有索隐派的解释,说宝玉就是玉玺,他吃的胭脂就是油</p>

印。综上所述,宝玉身上的一切,表明的是人类所具有的共性,人类社会每</p>

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秉性及现象都涵盖在宝玉一个人身上。无疑,贾宝玉这一</p>

人物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复杂的,对于这个人物的评价与判断,永远无法达到</p>

终极结论,也必然像对红楼梦的主题那样,终归还是见仁见智的问题。</p>

红楼梦塑造的人物还有一个最大特点,那就是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评价总</p>

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际做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这在</p>

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羸弱的林黛玉,貌若西子,多疑刻薄,</p>

清高孤傲,任情任性,弄得众人相背;康健的薛宝钗,冠艳群芳,知情达理,</p>

宽容随和,稳重和平,深得上下欢迎。林黛玉多情无邪,率真单纯,薛宝钗</p>

理智藏奸,心有城府。这两个形象一经出世,便交替沉浮在个人的生命历程</p>

中和社会形态的变幻中。作为个人来说,在失意时能深刻地理解林黛玉,而</p>

得意时又由衷地爱慕薛宝钗,一个社会,在**压抑的时候,林黛玉备受椎</p>

崇,而国泰民安的状态下,薛宝钗被大加褒扬。在野党支持的是林黛玉,执</p>

政党支持的是薛宝钗,因为薛宝钗是社会和群体中的稳定因素。在文学的评</p>

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借用王蒙的一句话:“如</p>

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p>

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从性灵的角度来说,人们喜欢林黛玉。林黛玉的情</p>

是为之可以生,为之可以死的情;从深沉方面,人们喜欢薛宝钗。她保持了</p>

自己的清醒,有所不为,有所不言,她所达到的境界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p>

由此可见,曹雪芹塑造人物,并没有简单化地要肯定谁,否定谁。作家</p>

通过心灵来表现生活,所以人物是作家心灵的事物。许多红楼梦研究家</p>

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应合起来看,她们本身体现着统一的人性的两个方面。</p>

人性可以是感情的、**的、任情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它表现为</p>

林黛玉;同时,人又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p>

它表现为薛宝钗。</p>

红楼梦的最大诱惑就是人们不懈地追寻文本以外、之后的那个更加</p>

神秘的世界,这几乎是不可抗拒的。许多研究都已远远超出红楼梦的文</p>

本范围,但仍然感到它是发掘不完的。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大哉红楼</p>

梦,再论一千年。”</p>

内容梗概</p>

略</p>

精彩篇章推荐</p>

1.第二回这一回通过贾雨村和冷子兴的对话,巧妙地概括了八十回</p>

篇目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画龙点睛地透露了全书的主题。</p>

2.第五回这一回是整部小说中的大节目。“正册”“副册”“又副</p>

册”所展示的隐喻、象征,交待了全书每一个重要人物的结局;十二支曲,</p>

是更详尽和廓大的描述。这一回可称为整部红楼梦写作和阅读的提纲。</p>

3.第二十七回这是最见林黛玉本质的篇章,一首葬花吟饱含了</p>

林黛玉的才情和悲情。</p>

4.第六十二回史湘云是曹雪芹所钟爱和精心塑造的少女形象。这一</p>

回是描绘放达率直、娇憨的湘云最出色的一幅图画。</p>

5.第七十四回这一回描绘了一幅贾府主仆的众生相,也暗示了贾家</p>

从此走向衰败。</p>

精彩语言辑录</p>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p>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p>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p>

女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p>

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了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p>

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p>

儒林外史</p>

作者:吴敬梓</p>

成书时间:清代中叶</p>

类别:中国古典小说</p>

版本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p>

书海领航</p>

作者吴敬梓,安徽全椒人氏,1701年清康熙四十年出身于官宦之家。</p>

父亲去世不久,他即遭遇家变,又因“性耽挥霍”,家产在他手里斥卖殆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