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节(1 / 2)

 国编年史春秋,在中国古代文史哲的源头引出了泽被万世的甘泉,</p>

今天的人们能沐浴先贤经典的辉光,不能不感谢孔子。【】</p>

论语由弟子们编成,流传于儒家学派中。到汉朝“罢黜百家,独尊</p>

儒术”,论语遂被奉为经典;宋朝大儒朱熹将论语、孟子、大</p>

学、中庸合编,称为“四书”;明朝以后,“四书”被规定为科举考</p>

试的唯一内容。论语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p>

精彩篇章推荐</p>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是一次孔子与4位弟子</p>

在课余的闲谈,孔子让他们各谈志向。急性子的子路抢先谈,他的志向蛮有</p>

气魄,孔子微微一笑。细心的冉求说起话来,就变得谨慎谦虚了,轮到颇有</p>

外交官风度的公西华,一开口果真是外交官的口吻:“我不敢说能做什么,</p>

不过愿意学习一下”。三人情态声口各异,在一边悠然鼓瑟的曾皙拨完</p>

最后一弦,起身不慌不忙地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p>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清雅从容的曾皙说出了老师的心声,</p>

孔子喟然感叹:“我同意曾皙的看法呀”这样的讨论,这样的教育犹如春</p>

风化雨,移人性情。这个场面在2500年后的今天依然栩栩如生,如在目前。</p>

2.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虽然儒雅涵虚,但在原则问题上一丝不苟</p>

寸步不让,当他的二位弟子要助纣为虐帮季氏侵略小国颛臾时,孔子毫不客</p>

气,二人虽一再解释狡辩,孔子仍义正辞严而有理有据地批评和制止了他们。</p>

其中的唇枪舌战一来一往,非常精彩。“既来之,则安之”,“祸起萧墙”</p>

等成语即出于此。</p>

3.子之武城这是论语极珍贵地描写孔夫子“莞尔而笑”的</p>

一则片断。他虽然与学生戏言“割鸡焉用牛刀”,但似乎是犯了个小错误。</p>

会犯小错,会开玩笑,这才是真孔子。</p>

4.长沮、桀溺耦而耕自从楚狂人接舆唱着歌“凤兮凤兮何德</p>

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经过孔子家门后,论语中出现了好几</p>

则关于隐士的话题片断。孔子让学生子路去向正在耕地的长沮、桀溺请教渡</p>

口在哪里,他们却说,孔子早就知道渡口在哪里了。很显然,这里的渡口一</p>

是指自然之渡口,一是指人生之渡口。</p>

5.子路从而后此文紧接前一次奇遇,子路与孔子走散,他向荷</p>

锸丈人询问,荷锸丈人指责子路的老师“四体不勤、五谷不兮”以后却留下</p>

子路款待一番。第二天找到老师的子路在孔子指点下再寻访老人,却已不在</p>

了。这一则和上一则告诉人们,孔子比这些隐士走的路更难,明知道这个担</p>

子挑不动,他硬要去挑,这就是孔子。</p>

精彩语言辑录</p>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p>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p>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p>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p>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p>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p>

朝闻道,夕死可矣。</p>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p>

朽木不可雕也。</p>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p>

我如浮云。</p>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p>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p>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p>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p>

庄子</p>

作者:庄周</p>

成书时间:战国</p>

类别:中国哲学</p>

版本推荐: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版</p>

书海领航</p>

当孟子带着几个学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的时候,庄周常常独自漫步在野</p>

外,他与小鸟小鱼对话,他与骷髅交谈,他的思绪飞扬在无尽的时空中。庄</p>

子很贫困,只做过几天的漆园吏就卸任了,他常常要向别人借钱维持生计,</p>

他穿着一身补了又补的旧衣服,鞋子开裂了,找根绳拴上继续往前走。然而</p>

庄子形敝而神旺,他并未因此潦倒沉沦,他依然丰神翩翩,自得其乐。</p>

庄子约前369前286生活在战国时代,先秦文献关于他的记载只有</p>

一句:“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出于荀子。</p>

我们要了解庄子,只有庄子。</p>

我们现在知道: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最伟大的道家思想的建构者、发展者</p>

与代表;庄子成为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至尊宝典之一南</p>

华真经;庄子是中华民族深邃而充满内蕴的思想资源与哲学宝库;庄</p>

子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阶层的中国人的灵魂与生活;庄子尤其为中国</p>

知识分子开辟了一个极富弹性的人格缓冲区。当他们在政治功业、人生建树</p>

等方面遇到挫折失意惆怅时,总能在庄子中寻找到皈依与平衡;庄子</p>

与论语作为两种思想力量相对立相抗衡而又和谐地构筑起中国传统思想</p>

完整的、周延的人生境界与哲学境界;庄子对中国的美学与艺术有着极</p>

其深刻而广远的影响。庄子告诉中国人,人不仅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活着,</p>

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p>

内容梗概</p>

庄子今本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尽管由于历史</p>

的烟尘起落,书的面目有所损益,但基本上仍能反映出庄子思想的全貌。</p>

作为道家学派一先一后的两个代表,老子是一个极为深刻冷静地在幕后</p>

透视自然与社会的哲人,他所言的“道”概括宇宙整体与极限,达到了一种</p>

玄而又玄的境界,投射在现实中,则往往有意无意地落脚在了社会政治方案</p>

乃至兵家的策略上。而庄子则是一位深味了人生苦痛依托在自然怀抱而充满</p>

心灵关怀的诗人气质的思想家,他注重追求的那种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自由</p>

境界,往往会在个人心灵和人生体味中得到回应。</p>

大变革大动荡的战国时代充满着残酷的血腥味,处于极为混乱的无序状</p>

态,人们陷入了两重危机与困境,一是现实的,战争、暴乱、流亡、死伤、</p>

贫困、**的苦痛、杀戮的危险时时可能降临,这种危机将人们逼向了几乎</p>

绝望的困境,向内转则与灵魂本身的脆弱相重合形成心灵的困境,对生存与</p>

死亡的内心焦灼与忧虑,对人生机遇与命运之偶然性的无可把握,对人情中</p>

喜怒哀乐之性与趋利避害之欲的反省,这种种负荷使人的身心压抑得无法呼</p>

吸。</p>

庄子恰恰深刻地经历着这种危机并在痛苦中思索,最终超越了危机走出</p>

了困境。庄子就全面地展示了庄子的思索。庄子中也确立了一个“道”,</p>

它往往指宇宙万物的最后根源和人的精神的最高境界,将以前被人为割裂的</p>

“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道”的最终指向不是社会、政治、伦理,</p>

而是对永恒的探求。有了这种对永恒与终极的探求,就有了从现实危机和心</p>

灵的羁绊中解脱和超越的可能性。人既然无法左右眼前的乱世,就应该将目</p>

光投向宇宙与心灵。对现实中得与失的执迷是危机的重要症结之一,如果将</p>

个人放在与自然万物平等的条件下,将个体置身于无限的宇宙时空中,那么</p>

生死、荣辱等等可能就变得很浅淡了,这就是庄子所谓的“齐物论”,即把</p>

万物、生死、荣辱、是非在更高的层次上等同起来。如果能这样,人无待无</p>

患无累,心灵自然可以升华,达到自由恬静与天地往来的“逍遥”境界,这</p>

就是庄子所谓的“逍遥游”。</p>

当然,达到这种近乎艺术化的境界不能凭空得来。庄子中有大量篇</p>

幅描绘和讨论了如何在乱世缝隙中顽强地生存,那需要谨慎与理智的选择、</p>

淡泊而坚定的自守和与自然的亲合相契,以及对自我意志的砥砺等等。这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