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扑蝗路上诗戏毛县令(1 / 2)

 熙宁七年初秋,苏轼游览了杭州灵隐寺后山的高峰塔。</p>

站在高峰塔下远远望去,只见云海茫茫,飞鸟下翔,耳边的钟磬之声忽远忽近,在破败的高峰塔下仅见到一位耳聋的老道人,如今已是贫病交加,口粮不继。反观自己,苏轼心里明明知道自己也许此生不会再来这里了,但真正要离开此地,此刻心里却更加地彷徨。只好让随从给老道留下一匹布,因为据说今年的初冬时节天将早霜。</p>

杭州的营妓已经动身前往苏州去迎讶新来的知州大人,而苏轼作为临时的负责人,也顺手赋了一首《菩萨蛮》寄给了苏州知州,还赋了一首《诉衷情》送别陈襄,同时迎接新知州杨绘。</p>

八月十三,陈襄要离开杭州去往南都(南京别称)了,苏轼与杭州府签判孙奕(字景山)等僚属与陈襄作别于佛日净慈寺,苏轼知道,这次陈述古是真的要走了。</p>

送别陈襄之时,苏轼又用心赋了几首词作,这还不算,又一直将这位志同道合的老上司送到杭州城北的临平县,再赋一首《南乡子》作为留念才算了事。</p>

八月十七,与陈述古两易其任的杨绘杨大人顺利到任。</p>

此际,正值杭州城丹桂飘香的时节,苏轼收到了上天竺寺僧人特意送来的桂花,他不忍独享,郑重地分赠给他的新上司兼老朋友杨元素。那时候,天竺的桂花还是一种稀罕物,只不过今天的杭州已经是遍植桂树,桂花已正式成了杭州的“市花”,每逢金秋时节,金桂、银桂、丹桂相继盛放,满城桂花飘香,今天的杭州老百姓在每一个桂花季,都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享受到金秋桂香带来的清新与欣喜。</p>

在苏轼倅杭的职业生涯中,离任前还有最后一件公事要办,那就是深入到属地去组织灭蝗。</p>

多灾多难的中国历史上曾经蝗灾迭起,《诗经》中就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蝗虫极喜温暖干燥,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蝗灾发生后,大量的蝗虫吞食庄稼,使得农作物完全遭到破坏,人们常会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