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皇太子人虽在外,听闻内宦偷偷传出来的宫内消息,父皇、母后深受委屈,儿臣如何能心安,日日夜夜谋除内难。
内外串通好后,皇太子便自下令,调遣岭北、甘肃、辽阳、陕西,并同扩廓帖木儿等各路大军,进京讨伐「逆臣」孛罗帖木儿。
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孛罗帖木儿,收到大军「犯阙」的消息,勃然大怒。
我孛罗为大元朝出生入死,革弊除垢,只不过是稍微「好色」些,你们在外面的这些军阀们,竟敢「犯阙」。
尤其是皇太子,皇上诏书都下了几封,要你回京也不回来,还号召军阀「犯阙」。
一定是「首谋」奇皇后的阴谋诡计,私通在外的皇太子所为;便将奇皇后迁出宫外,送到诸色总管府幽置。
并派遣秃坚帖木儿率军往北,讨伐位于上都,听命皇太子的军阀们;派也速率军往南,抵御扩廓帖木儿从太原北上的大军。
也速本人原本心里打着鼓,先前率京师大军抵御你孛罗「犯阙」,当初可是时势所逼!那场战役根本无法打,不是我要降,是不得不降啊!降了也只能听命。
可你孛罗,确实胡作非为,无法无天,众人皆知,倒台是必然的事,怎么还可能跟你站在同一边、立在同阵营。
于是大军到了良乡,便停止不进,反而回头驻扎永平,并遣人向太原的扩廓示好合作,也派人到辽阳、到上都,连合皇太子兵马。
结果呢?局势大翻转,原本派出「讨逆」的大军,反而连同「犯阙」的大军,反过来进京「讨逆」。
这确实是有点小复杂,讨逆?犯阙?已分不清谁是讨逆?谁是犯阙?
反正,最终便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看谁手臂粗、势力大,打战打赢了,历史上就有好名声,就是忠臣,输了就遗臭万年,就是「逆臣」。
孛罗帖木儿这下更生气了,派遣手下骁将姚伯颜不花,统兵出击,不过运气不好,大军到了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刚好遇上河溢,驻营在虹桥等待。
姚伯颜不花骁勇善战,本就对贵族出身的也速,认为毫无作战经验、无统兵能力,尤其去年更不战而降,根本不把也速放在眼中,宿营时也就未特别地警戒。
也速知道姚伯颜不花看不起自己,必定轻敌。便出其不意地率领大军,绕道偷袭而至,大破孛罗军,并杀了姚伯颜不花。
孛罗帖木儿这下子也慌了,手下骁将战死,只好自己再率大军出征,却一样到了通州,碰上逾三日的大雨,这运气怎么那么「衰」,还是回京吧!
孛罗帖木儿先前就因为有人谗言,杀了骁将保安,现在又失了姚伯颜不花,心情很是不佳,郁郁不乐。
不过,当初由大同几近倾巢而出,在京城仍有自己的部队、人马,且大都城池坚固,而皇上又在手里,你们又能奈我何?
你皇太子、你们外头的各路军阀,要「犯阙」就来吧!
于是,这孛罗帖木儿又恢复了原状,每日与老的沙饮宴,荒淫无度,酗酒杀人,喜怒不测,人皆畏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