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变革之年(2 / 2)

异世明皇 半介过客 0 字 2021-09-22

这个方案是比较合理的,特别是朝廷训练朝辽东军这么多年,如果全部将他们退役处理实在太浪费了。而真正退役下来的多少都是战场上受过伤的士兵或者老兵。这一手法袁崇焕用的很漂亮,因为他也知道了我的心思。</p>

京军已经损失过半,补充是肯定要的,但是迟迟没有动手是因为这是在年初来不及征兵补充,二来是因为要兵制改革,多余的兵丁会剩余出来,辽东军当其冲。但是如果全部将辽东军接受过来,那么京军将不会成为京军,而是成了第二个辽东军,这是我不想看到的。袁崇焕也明白这,所以他提出京军选兵,即是要兵不要将领。那么下边的兵丁充斥到京军来,京军还是京军!</p>

这个方案我同意了!</p>

随后各行省都相继提交了卫所规划,我命兵部再行审核,至于水师跟漕海运兵将会另外处理。如此轰轰烈烈的改革自然引起了朝野的轰动,就连着本年度的科举也不可避免的沾上了改革的气息,策论一文就是要求举子们针对崇祯十年改制的内容提出质疑不妥的地方。这下可让人不少晕了头,历来写朝廷的文章无不想着写的花团锦簇,歌功颂德,想不到主持春闱考试的刘宗周侍郎竟来了这一手。</p>

很快就有多嘴的人向我禀报了会试的内容,我只能是一笑置之。刘宗周虽然不会明着反对改制,但是对于我动不动修改祖制的做法是不认同的,他这样做一来表明他的立场,二来也可以是为我的改革做些有用的事情。能够将这篇策论写好的人,一来敢于实话,二来就是真的有独到见解。</p>

我没有表态,举子们可就郁闷了。好在在京师的御史们不够多,不然不定还要对兵制改革指手画脚一番。</p>

三天之后,刘宗周将评定好的进士文章呈了上来。这是崇祯朝第四次科举,对于考核格物杂学,实地考核,天</p>

下读书人已经习惯了。而且从前三届的进士来看,大部分人都较为务实,吏部每年的考核都比较好。以前对科举改制的声音早就不见了。现在的学子不单是在家里读圣贤书,有些还在县里到县衙旁听,早早学习处理政务。这么一来,导致原来的幕僚们大量流失,估计师爷这个职业能否支撑下去都是未知之数,因为现行的科举考试内容,似乎师爷们更容易考上。</p>

我翻看了下前三名的文章,赫然看到了吴伟业的名字,想不到他也进了刘宗周的推荐人选中,还有两个是刘同声、夏允彝。刘宗周挑选的人,在经史方面那是不用的,所以我直接挑选看了他们的策论。</p>

三人倒是大胆,对于驻兵改革的事宜直接抨击。吴伟业认为这样集中驻兵,人数已经高过一省之兵力,而总兵官虽然是驻兵之,五年一调可以保证总兵官不能专权,但是下头的副官却是长期统帅士兵,唯恐会擅权架空总兵。刘同声则认为不能将兵制改革期望过高,他认为在太祖时代卫所屯田制度很好的防御了大明国防,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松弛,并非是因为制度的不好,而是因为人心涣散,他认为如何培养将领才是关键。夏允彝的突破在于卫所分散到地方后,地方对军队拥有调遣的权力,那么怎么区分地方事务显得很重要,否则容易造成军权被滥用。</p>

三人的各有千秋,但对兵制也切中了要。可以他们这一届的进士是突然得到驻兵改革的消息,根本就没有时间回去跟人参详得出的结论。能看出这些东西也算是可以了,总比有的进士居然反而行之,在策论上大赞驻兵的好处。</p>

按着刘宗周他们几个人的观,自然是推荐吴伟业为魁,但是吴伟业是铭心堂的人,想起外边人都要想当状元都要先进铭心堂。而从策论来看,刘同声显得大气一些。于是乎,我便提笔圈了刘同声做本科状元,吴伟业榜眼,夏允彝为探花。</p>

除了科考进士,我还让五军督府招收了一批有心在督府任职的举人,他们将补充新建的稽查府。由于四月份连着两次出改革的诏书,让百姓们目不暇接,连着原本很是引人注目的春闱也暗淡了不少颜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