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的时代?(转载)(1 / 2)

 雨楼注:本文是陶东方教授写的一篇文章,被无数网络读者争论,掀起一场轩然大波。雨楼认为,无论陶教授的观点如何保守,但是一个大关节的拷问,是每一个网络写手不能避过的,那就是玄幻小说中的价值观。

————————————————————

“玄幻文学”指的是最近几年来先在网络上流行、后来被纸媒体认可的一种新文学类型。目前它的主要阵地还是网络,已经形成相当可观的规模。许多比较著名的玄幻文学作品的点击率动辄上千万。几乎所有文学类网站都有“玄幻文学”专栏,而且专门的玄幻奇幻文学网站也有不少,至于玄幻奇幻魔幻类作品则更是多到无法计数。网络世界成了魔幻世界。

“玄幻文学”的两个关键词分别是“玄”和“幻”。“玄”为不可思议、超越常规、匪夷所思;“幻”为虚幻、不真实,突出其和现实世界的差异。人们常常把玄幻文学所建构的世界称之为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架空世界”,在这个世界,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玄幻文学不但不受自然界规律、社会世界理性法则和日常生活规则的制约,而且恰好是完全颠倒了自然界和社会世界的规范。

本文以2005年度“新浪网”评选出的“最佳玄幻文学”的前三名《诛仙》、《小兵传奇》、《坏蛋是怎么炼成的》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2

许多人注意到了玄幻文学与中国传统武侠小说(包括金庸小说)之间的渊源关系。但我必须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以《诛仙》为代表的拟武侠类玄幻文学不同于传统武侠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它专擅装神弄鬼,其所谓“幻想世界”是建立在各种胡乱杜撰的魔法、妖术和歪门邪道之上的,比如魔杖、魔戒、魔法、魔力、魔咒,还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怪兽、幻兽。这些玩意儿可谓变幻无穷,魔力无边。在玄幻文学中,所谓武林高手之间的交手其实根本不是各家武功的较量,而是各家宝贝的比试。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武侠小说(也可包括金庸小说)的主流遵守的是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不轻言“怪、力、乱、神”。即使在《西游记》这部被认为玄幻文学鼻祖之一的文本中,那些热衷于歪门邪道、通过魔法装神弄鬼的,几乎全部都是反面角色——“妖怪”,他们的本事也因此被贬称为“妖术”(而不是“正道”)。在中国的武侠主流中,真正修炼深厚的高人是不靠这些歪门邪道的。这一点其实并非无关紧要,其背后透露的信息是:在传统武侠小说世界中,价值世界还是稳定的,邪不压正,所以歪门邪道最终是成不了大器的。甚至可以说,没有真本事的人才热衷于装神弄鬼。

这就涉及一个关乎玄幻文学命运的更加根本的问题:玄幻文学的价值世界是混乱的、颠倒的。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在《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等神怪小说中,还是在《魔戒》、《指环王》等西方魔幻文艺中,价值世界基本上是稳定的,这些小说中魔法妖术的使用仍然在传统道德价值的控制之下,作者描写魔法的目的不在于装神弄鬼;而《诛仙》等玄幻文学中则完全走向为装神弄鬼而装神弄鬼,小说人物无论正反无一不热衷魔法妖道,作者更以此来掩盖自己除装神弄鬼之外其他方面艺术才华的严重贫乏。可以说,装神弄鬼作为一种掩盖艺术才华之枯竭的雕虫小技,只有在想象力畸形发展或受到严重误导的情况下才会大量出现。我这个结论不仅得自《诛仙》等玄幻文学,也得自其他的艺术领域。比如电影领域中的《神话》、《英雄》、《无极》等等,同样都是装神弄鬼之作。

我说的想象力的畸形发展和严重误导,指的是一种完全魔术化、非道德化了、技术化了的想象世界的方式,它与电子游戏中的魔幻世界呈现出极度的相似性。在各种让青少年若痴若狂的电子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绚烂斑驳的色彩,匪夷所思的魔术,变化多端的机玄,但是唯独看不到心灵和情感。它是技术的世界。现在所谓“玄幻文学”所呈现的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度电子游戏化的技术世界。

这里我们必须着重分析一下玄幻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群体。玄幻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主力均为80后一代。80后一代是玩网络游戏长大的一代,这决定了其感受世界的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网络游戏化。这也是道德价值混乱、政治热情冷漠、公共关怀缺失的一代。他们一方面没有任何参与现实改变现实的**和信心,完全认同了“坏者为王”的逻辑,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游戏等手段打发自己的无聊,发泄自己的剩余精力。就这样,他们的想象力只能指向虚拟的游戏世界。这就难怪他们可以把神出鬼没的魔幻世界描写得场面宏大、色彩绚烂,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缺血苍白的技术世界。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在道德的真空中玩弄高科技的游戏。不理解电脑游戏在80后一代生活中的根本重要性,就不能理解玄幻文学以及其他以80后为主角的文化和文学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