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里的时候,同学们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这么简单的道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意识到,还有一部分意识到的同学并没有去做。大家相互看看,也都觉得这种现象很奇怪。
黎紫絮看到大家认真聆听有所开悟的表情很欣慰,于是接着说到:“接下来我们谈谈如何养成管理时间的好习惯。当我们越是感觉学习与生活失衡,这就越说明我们需要重新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审视和规划生活与学习。首先,你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习目标(比如要考多少分),也包括生活上的目标(比如有时间陪伴家人、做一个身体健康的人等等)。你们也可以有好几个目标,并将它们统统的列下来。随后,你们大家可以试着给这些目标排列优先级:比如说哪些目标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哪些目标是可以延后满足的?如果你们发现自己的目标太多,那就需要学会去做减法。要明白,我们是很难完成所有事的。如果你们想要高质量地完成重要的目标,我们就需要懂得有所取舍。
学生们听到这里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这些东西他们之前也略知一二,但是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也没有人这么系统的给他们讲过。于是学生们更期待紫絮老师接下来讲的内容了。
黎紫絮看到学生们那憧憬的表情,接着侃侃而谈的说到:“等我们确定了一些目标较为重要后,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细化自己的目标。把原本笼统的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比如:如果你们想要实现这个目标,要经过哪些步骤?什么时候截止?怎么样评估我们任务完成得是好是坏?只要我们把目标分解得越细致,就会越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预测所需时间、更准确地对任务进行规划。最后,我们要注意在规划时减少碎片化的时间,尽量保留大段的时间用于工作或生活,避免任务的切换导致时间不必要的浪费。”
学生们似乎发现了新大陆,每个人都听得津津有味,知道接下来该是满满的干货了。
当然他们的紫絮老师也是不会让他的学生们有所失望的。黎紫絮又说到:“我们再设定一项任务之前要学会把这个任务分解开来。我们要知道当我们自己处于长期、长时间学习时,这种状态会损伤我们的大脑。长期承受学习压力的人,大脑中额前区与海马体的体积减小,进而会减弱人们的认知与记忆能力。于此同时,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部分体积增大,杏仁核会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当体积增大后,人们会变得更焦虑、更容易在恐惧中做出不理性的决定。而且,长期的学习压力对大脑的损伤越是不可逆,在面对任务量大的工作学习任务时,我们一定要学会有的放矢。长时间的埋头做一件事会让大脑对这件工作本能产生排斥,你的注意力便开始不集中,大脑思考的速度变慢,会在细节上出现更多的错误。反之,当我们对一个任务进行解构时,把繁化简、大化小,一方面每一个阶段性的任务完成时,我们的身体会收到来自大脑的一种积极的反馈,那就是成就感的增加。这会让我们对任务有一种逐渐征服的自信,思考会越来越灵活,精力也会越旺盛。另一方面,避免了长时间的工作,会减少在工作途中产生的负面情绪,错误的决定,判断,都是减少,让任务更加高效准确。”
黎紫絮讲到这里,感觉口有些干了,就泯了一口水。在这个时候,孙鹏同学询问紫絮老师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黎紫絮表扬了孙鹏同学,并希望能在课堂上多和大家互动,黎紫絮认为只有真正的互动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心流效应。
于是黎紫絮又说到:“方法有很多,比如说养成及时奖励自己的习惯。我们对任务的厌恶会影响实际我们本身的执行力。自己对于一项是否厌恶的任务或者觉得它是否有价值,与完成任务之后得到的奖赏或惩罚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多思考完成任务后可能带来的好处,并在每一个分解后的小任务完成之后,给予自己一些小奖赏都能有助于我们来更高效的完成眼前的任务。”
这个时候孙鹏同学又问黎紫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黎紫絮又一次肯定了孙鹏同学的求学态度。黎紫絮对大家说到:“方法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更重要的方法在于适合匹配你个人,目的就是让你去实践出来,而不是仅仅只停留在了解的状态。希望大家再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的时候,勤而行之,不要有太多的顾虑。既然孙鹏同学又问到了,那我不妨再说一个。那就是我们可以尝试增强未来的现实感,也就是说这个习惯需要动用我们看待时间的方式。改变计时的方式会改变我们对于未来远近的认知,当我们以“天”作为时间计算单位会比以“月”或“年”要更让我们感到时间上的接近,也更愿意去尽早做出努力。这可能也是高考倒计时总是使用“100天”而不是“3个月”的原因了。说到这里了,那我再最后总结一下,对于由于无法正确管理时间产生拖延的我们,可以通过在脑海中具体而细致地描绘出完成任务之后,自己可能得到的奖赏或惩罚来帮助建立自己与未来的自己的联结,增强未来的现实感,从而激励自己尽早做出行动。大家听明白了吗?”
同学们一起点点头,黎紫絮又说到:“光知道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在实践中体会,反思,有所感悟。我还有一个黑科技,想教给大家,那就是掌握时间的流速。大家有没有兴趣呢?”
同学们听到这里,都是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
黎紫絮则笑了笑,对同学们说到:“你们不妨看看现在的时间?就一切都明白了。”